网站首页>>我们的优势

1995年7月4日,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,红星厂整体划归海尔,连同所有的债务。海尔对红星厂的改造分两步走:首先,在海尔企业文化中心的指导下,教育新员工接受海尔的企业文化,从原咨询认证中心派出质量控制人员。第二步,提高工作效率,海尔派出质量保证体系审核小组检查工厂的所有环节。

海尔集团认为盘活资产的关键在于盘活人,要“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”。所以张瑞敏相信他找到了改变原红星员工观念的捷径:大力宣传海尔的文化价值及行为规范,当然,最大的困难是让他们认识并统一到海尔企业文化的目标上来。在给新员工做过几次介绍海尔企业文化的讲话之后,企业文化中心主任认为,对兼并的企业重要工作是“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”,下一步就是找出好的和坏的行为例子,并将其转化为《海尔人》报纸上的故事,这样员工们就能记住和讨论。

虽然原红星电器公司已到了难以维持之际,但管理人员和一部分工人对海尔的兼并仍有抵触情绪。红星的销售人员早已沉沦,毫无改变工厂面貌之意。按其中一人的说法,一到“淡季”(即6月到9月这段时间),几个月就闲着没事干,只是空等待,而不直接到销售点去。海尔领导认为“销售人员必须彻底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”。

红星的105位中层干部形成了另一个挑战。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,他们行事既不准确,也缺乏责任心。其结果是公司内部形成臃肿的小官僚圈子,一些人不对企业负责,不对市场负责,而是拉关系、谋私利。

更糟的是,红星洗衣机质量如此之差,以至于堆积下大量存货,当时有约11万台没法销出去,许多是被退回来需要修理的,当然这同海尔的一般标准都差得很远。实际上,这意味着红星的品牌已遭受严重影响。虽然很多商家欠红星的账,但商家认为退回低质量产品已伤害了他们的利益并赔了钱。商家们永远不想再进红星洗衣机了。

在1995年7月5日——划归的第二天,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杨绵绵带领海尔的原咨询认证中心、资产管理中心、规划发展中心、财务中心以及企业文化中心五个部门的负责人到达了红星。他们向全体员工讲了话,解释了海尔的企业精神:“敬业报国,追求卓越”。杨绵绵这位一直抓管理、抓质量的海尔高层领导讲述了海尔强调个人职责,追求最高质量信誉及实行岗位责任制。她讲述了只有通过公开竞争他们才能生存下去,重申工人们不应该由于红星衰落而受到指责,管理人员要负至少80%的责任。

8月份,张瑞敏亲自向公司中层干部阐述了同样一个问题。他给他们讲了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。他概述了中层干部在企业发展中的职责,引述了“80/20”原则,即企业中重要的20%人员领导着其他80%人员。张瑞敏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在每个营运环节(每个人及每笔交易)做好计划。他也概括了海尔洗衣机战略的几个要点:

——以市场为导队海尔洗衣机应销售信誉,而不是廉价品,采取的每个步骤均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。

——降低成本,提高收入,产出最大化,投入最小化。——每个人必须制定切实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,在2—3年中朝着将海尔洗衣机厂建成中国洗衣机第一制造商的总目标奋斗。

派到红星任总经理的柴永森先生1984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。1995年他只有32岁,这位年轻干部思路敏捷,行动迅速,能够准确地理解、执行海尔决策层改变红星面貌的战略部署。

为鼓舞士气,柴永森让海尔洗衣机员工们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项目中,在第一个月就搞了36种新产品样品,很快有两种新产品受到市场欢迎:

“小神童”:一种面向国内市场的全自动洗衣机(传统上全自动洗衣机只向国际市场出售)。

“小神泡”:一种大容量、气泡型双桶洗衣机。

在销售及分销前沿,柴永森的动作也同样快。为了起到推动销售人员而使其行动起来,他宣布他们的工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工作成效,这完全断绝了他们“淡”、“旺”季的想法。虽然重建同经销商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困难,柴永森最终说服商家再给海尔洗衣机一次机会,作为对海尔承诺收回或修理所有红星不良品种的回报,批发商们同意还清他们前面的欠款,海尔的信誉再一次铺平了开拓市场的道路。不久,柴永森就表扬、重奖了海尔洗衣机的有些销售人员,这些销售人员有可贵奉献精神,他们中有的顾不上照顾家中的病人,有的克服了其他困难,努力拓宽销售渠道,主动延长工作时间,柴永森号召全体销售人员向他们学习。

1995年底,海尔洗衣机废除了几种老式产品,以便集中精力研究、开发和生产已受欢迎的型号。他们的目标是每个月开发出一种新产品。以后的事实证明,他们每年开发的新产品远远超出了这个目标。

上一条:没有了下一条: 构塑企业精神